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17/12/2011 - 1 /4/2012 17/12/2011 - 1 /4/2012
有山有海,有我們在這城市奔跑的回憶



參展藝術家:郭瑞萍
作品媒體:現場當代舞蹈演出 + 舞蹈錄像裝置 + 訪談聲音

昔日的澳門環境幽靜,街道與自然景緻同樣迷人。透過訪談數位五十至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和家人,聽他們講述年輕時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一些美麗回憶。以口述記憶重組昔日澳門景致的同時,讓我們搖晃著身體,在這張聲音的記憶地圖裡暢遊樂玩。

展出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二樓專題展館
展覽: 【澳門舊景新媒體】
展覽日期:2011/12/17 ﹣ 2012/4/1

繼展覽開幕演出後,亦將於3月18日(星期日)下午三時於展廳現場演釋作品。

詳情請瀏覽:http://www.mam.gov.mo/show.asp?prg_id=2011121701&language=1


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

翩娜的凝視



我一向都有收藏節目場刊的嗜好,早前往香港看「香港藝術節」節目,翻開翩娜.包殊烏珀塔舞蹈劇場「康乃馨」的節目場刊,特別有感覺,看場刊內容時,小心輕手地翻開內頁,怕會弄縐,帶回家放入收藏盒時,更用了一個文件膠套載著保護。



場刊內除了一般舞蹈節目場刊慣常會有的編舞者和舞團介紹、作品簡介外,還有翩娜.包殊作品年表,列出翩娜由1973年至2009年期間所創作的共45個作品;以及兩篇很有份量的特稿,其中一篇是由著名德國導演温.韋達斯 (Wim Wenders) 於20099月在德國烏珀塔劇院,翩娜.包殊追思會上發言稿的節錄:「…..所有人都以他或她自己的方式懷念她,很個人很內在很傷痛的懷念,然而我們都有關於她一個共同記憶;或察覺或不察覺──她那看著我們的目光……假如你曾站或坐在翩娜旁,注視她的眼眸,又或看過她工作時的神態,看過排練時她如何,觀察她的舞者,你便會明白我所說的是怎樣的目光,可用“翩娜的凝視”為名的目光………她忽然深深凝望你的眼睛,彷彿徹徹底底的看透了你……………」,即使沒有親身與她接觸,相信看過翩娜作品的人,都會認同她那敏感銳利且睿智的眼光,好像能洞察世間萬物,而翩娜自己也一再強調,她的舞蹈劇場是以一種真實又確切的眼光來看人性與人的行為


1995年温.韋達斯在威尼斯看翩娜.包殊烏珀塔舞蹈劇場演出的穆勒咖啡館,他深深被感動,從此,他與翩娜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兩人更㩦手合作舞蹈電影計劃,但計劃多年來一直還未動手,主要原因是温.韋達斯認為他還沒有找到一種最恰當的方法,可以充分把翩娜獨特的肢體動作,姿態和語言轉化成電影視像。多年來,每當兩人交談或見面時,翩娜就會問温.韋達斯“究竟幾時?”,而温.韋達斯就回答:“當我知道怎樣的時候…..”這樣的一問一答的對話已經成為兩人之間的 笑話


時機終於來到了,2007温.韋達斯觀看了著名愛爾蘭搖滾樂隊 U2的“U2-3D”三維演唱會電影,感覺非常震撼,温.韋達斯立刻肯定3D電影就是最恰當的方法把翩娜的舞蹈劇場展示在屏幕上。計劃隨即展開,翩娜選了四個經典作品:《穆勒咖啡館》、《春之祭》、《月滿》及 《交際場》的選段放入電影裡。經過六個月的緊密工作,電影拍攝的籌備工作進入最後階段,就在要進行拍攝綵排的前兩天,難以想像的事情發生了,五天前才被診斷罹患癌症的翩娜突然離世。驚聞惡耗,温.韋達斯立即停止一切的電影籌備工作,他深信沒有翩娜,這個電影計劃不應繼續下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哀悼和反思,以及各方好友、家人和舞團全體人員的懇求,温.韋達斯決定在沒有翩娜.包殊在身邊的情況下繼續該電影計劃。這部紀錄片原本構想是一起跟碧娜和舞團到亞洲、南美洲巡演,以公路電影的模式來拍攝碧娜編舞的過程。碧娜的離世,他只好重新整理劇本內容,這部紀錄片不再是公路電影,而是回到烏帕塔,換個角度,走進舞者的心靈世界,展現令人目不轉睛的美好與真實,以及對碧娜的思念和致敬。


電影《翩娜》(PINA)分三個階段拍攝,從2009年夏天開始,首先是拍攝舞團在烏珀塔劇院演出的《穆勒咖啡館》,《春之祭,《月滿》,由於舞團往外地巡演的時間表已排得滿滿的,因此就只得在公演現場進行同步拍攝,不能中途暫停,亦不能重拍,為了以近距離拍攝最佳鏡頭而又不影響觀眾欣賞演出,攝製組特別製作了一個裝置,把鏡頭安裝在一台起重機上進行拍攝。第二階段是拍攝翩娜另一個較早期的作品 -《交際場》(1978),以及其後發展出來的兩個新版本:《交際場上的65歲以上男女》 (2000) 和《交際場-14歲以上年青人版本》 (2008),這回雖然沒有觀眾在場,但由於要拍攝3D效果,多部攝影機需要設置在舞者之間,增加拍攝難度和複雜性。攝影師要很清楚確定舞者的動作和路線,攝影機一直緊隨著舞者的同時又不能阻礙到舞者。攝影師如同和舞者一起共舞。在近距離的鏡頭拍攝下,就連舞者的肌肉紋理、臉部表情、揮舞出來的汗水、舞衣材質都無比清晰。第三階段的拍攝由室內走到戶外 ,温.韋達斯邀請舞者以獨舞方式表達他們對翩娜的回憶,他們都曾經在翩娜不同年代的作品中出現用了翩娜在開發每一個新作品時必定會用的“發問”方法,向舞者提問,舞者就以即興舞蹈和肢體語言作回答。拍攝這些不同獨舞的地點, 就是烏珀塔城以及其周圍的地方,包括鄉村土地,工業設施,游泳池,體育館,山丘、湖泊,光之堡影院(舞團排練場地)門外的十字街口,當然絶對少不了架空在烏珀湖上,世界知名的單軌懸吊式列車,温.韋達斯讓舞者在城裡城外處處翩然起舞,跳出他們心中的翩娜。此外,他把翩娜的一些歷史影像放進電影裡,包括她在舞團工作時的鏡頭,以及有她親自演出《穆勒咖啡館》的段落。


《翩娜》是温.韋達斯對老朋友的深情懷念之作,兩個來自德國的藝術家,一個開創了公路電影的新境界,擅長以公路旅程來檢視人際與孤獨;另一個則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新的呈現方式 ,讓「舞蹈」這個名詞有了新的定義,她以舞蹈劇場的形式探討人的孤獨處境,兩性的衝突與暴力,對於愛的渴望與恐懼;兩人都各自在其所屬的藝術領域中為標緻人物,一個堪稱當今國際地位最崇高的德國導演,另一個是當今最重要編舞家之一,也是德國排名第一的出口文………..温.韋達斯與翩娜.包殊絶對是完美的組合,倆人二十多年來的共同夢想終於實現了,雖然翩娜走了,未能一同參與電影的製作,但大家都相信翩娜會繼續在她留下的作品中存在,繼續為舞迷帶來感動與震撼。


《翩娜》已在今年二月於第六十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驚艷四座,聽聞在首映當日,吸引了一大批影迷舞迷聚集在戲院門外,他們拿著「我找票」的標語希望求得一票。


引用温.韋達斯在預告片中的描述:「這是舞蹈嗎?這是戲劇嗎?或純粹只是生活、愛、自由、爭扎、慾望、喜悅、絕望、重逢、美、力量」。 期待影片在澳門上映,戴上3D眼鏡,立體地凝視翩娜.包殊所凝視的。




2010年7月31日星期六

最好的胎教




懷孕書教的:“大家容易誤會「胎教」這個詞的意思,以為是「教導胎兒某事」,其實最好的胎教就是媽媽本身保持愉快的心情。看喜歡的書、畫、電影、聽喜歡的音樂。只要讓媽媽的五感受到豐富的刺激,肚裡的胎兒也會對各種事情產生興趣。只要想著肚子裡的寶寶也跟自己一樣享受著眼前的興趣,所有焦慮的心情也會一掃而空。”

所以是日走了去海灘,吹吹風,聽下海浪聲,嘆番個很有MOOD 的葡式晚餐,心情越愉快 !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奇妙恩典

肚裡的胎兒有二十六週了,是個男生,名字 ‘思定’,意思是思想安定,集中,寄望他的成長也是如此。還記得要出發去三藩市之前的幾天,在化驗所取得驗孕報告出來的一刻,樂在對面步馬路慢慢步至,我倆都是合不攏嘴巴地笑著,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的生命旅程將變得不一樣。感謝神賜給我們這個大恩典,懷孕的過程讓我感受到 ‘愛’ 每天每天的臨到身上,每日每日地滋長,以前會在經文或別人甚至自己禱告時看到聽到說到這些語句,但現在是真真正正的領略到,是何等的奇妙。

今天練習瑜伽,做到 agnistambasana 時,愛的感覺不斷地湧上來,打坐時,讓我把一些以為己經‘知道’的東西領悟更深:“當發現自己開始對身邊的一切事物起了關愛,願意分享你的愛時,這表示更大的愛將會降臨。”

蒙福,在這期間,我仍有心又有力地繼續教著瑜伽,我希望可以把這份愛和我的學生分享和擴散。當然我亦希望思定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愛。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Marriage

photo by A Ieong


Dear Friends :
Because you've shared in our lives your friendship and love,
we are proud to share the happy news.
With great love, we joyfully announce our marriage,
which took place
2010, May 17, Macau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家貓生活照 update

photos by Kitty @ 2009.12


百厭奀皮嘅 “阿奀”


戴住蝙蝠面具的 “阿福”


貓精 “家歡”

剪咗個冬菇頭嘅 “冬冬”

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大貓與小貓

公司假天花上所發現的貓腳印,貓媽媽和貓bb.很可愛耶!

公司主管要求民署繼續設置捕貓器,今天又有一隻幼貓上當,上次被捕的一隻短尾貓已經做了絕育手術,放回到公司的花園裡.今天捉到的都是短尾巴,應該是一家人呢!

希望係天花的貓媽媽唔會上當,否則貓 bb唔見了媽媽就可憐了.

對於這樣的事情,我確有點無奈.

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貓貓,不幸

民署人員告知,貓貓在狗房兩天後就死了.........人家好地地,活得開開心心,,,,,,,都是我們這些人類自私.....這令我想起小山藝術會的石獅子裡面的獅子和土地的對白。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貓貓不幸中之大幸



平日每當天氣好的時候,公司前花園的假石山處就會出現一家四五隻的金黃色流浪貓,一起享受日光浴,後期來下少一隻,來下又少一隻,幾個月前,其中一隻就發現死在後花園的草叢中,應該是食了老鼠藥。最近,其中一隻就非常百厭,很神通的在天台找到一個風口位,潛進去四樓的假天花裡面,得閒時就來玩玩 ‘heh-heh’,叫叫撒撒嬌,點知會嚇親四樓的同事們呢。昨天終於找來民署人員設置誘貓器,籠裡面放了一條很美味的大魚乾,我心想,貓貓你千萬不要上當呀!

今早在公司正當想著不知貓貓會否上當之際,同事便告知貓已被補捉了。我連忙爬上天台看看情況。冇陰公啊,貓貓困在籠中在猛烈的太陽底下曝曬,熱得舌伸長,眼珠突出,嘴角流著如鼻涕般的黏液,我立刻把貓籠移到有遮蓋的地方。我怕再遲一點貓貓就會中暑暴斃。本想把貓籠搬離天台,放到陰涼的地方,但由於爬上天台的路徑確實有點危險,又要爬直立鐡梯,又要經過瓦片的屋背,又要攀上玻璃屋頂,我實在無能為力,又想過不如偷偷打開籠門,讓貓貓溜走。但最後,我和同事拿來了兩支清水,幫貓貓降温解渴,他很驚慌,水都不敢飲,我們只好把水撒在籠底和周邊,暫時幫貓貓降溫,十五分鐘後,貓貓才開始把舌收回口中,安靜地蹲下。我們想到貓貓可能會被人道毀滅,大家都擔心起來。

心一路忐忑不安,不久,民署人員來收貓,我問會如何處理。原來被捕捉的流浪貓會給做絶育手術,然後把貓放回捕捉/原居的地方,但如投訴人不同意把貓放回附近,貓就會被放生到有人餵飼流浪貓的地方。我想,不能返回原居地也挺可憐呢,那裡有同伴,家人在等著牠。幸好,得知民署人員問了我的上司,他同意日後貓貓可放生回附近。

太好了,這才安心下來,希望兩三個星期後會見到貓貓返來呢。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生命密碼導航

前陣子遊台灣時,住在老二的民宿,她幫我計算了我的生命密碼,其中兩點正好是這一兩年間不斷思考著的人生課題,我一直猶疑不決,但因為今次生命密碼的導航,給予我更大的信心和勇氣向著這個方向繼續前行...........來到三十有多的年頭出現人生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時候有些東西要放手,重新出發.

「有意思的生命密碼遊戲」分享‧探討
探討生命密碼  透視人生去向
嘉賓:黃綺嫻 (老二)
日期: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8:00
地點:边度有書

Keep Practising

Excerpts from the book " Don't Look down On the Defilements, They Will Laugh At You" - Ashin Tejaniya

Food for thought
  • To know reality you have to be courageous. If you wish to arrive at the truth you have to start meditating, to be aware of yourself. The first thing you need to acknowledge is that there are defilements in your mind. This is basic. We all want to be good and we therefroe tend to see and show only our positive sides. If we do not face the defilements we end up 'lying' to ourselves and others. If you want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you must know your negative sides. When you start seeing yourself in a realistic way and acknowledge both your good and bad qualities, you are doing well.
  • Wh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nature of things grows, your values in life will change. When your values change, your priorities change as well. Through such understanding you will naturally practise more, and this will help you to do well in life.
Keep Practising
Once you truly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the practice you will never stop practising; you will always keep it going wherever you are. When you are really able to apply the Dhamma in your life and start seeing the difference it makes, then the qualities of the Dhamma will become obvious. The qualities of the Dhamma will come alive for your. They will become really meaningful to you.

2009年6月26日星期五

Mindfulness , Awareness




好朋友 Raul 和 Heidi 去年從緬甸寄來了他們老師 ( Ashin Tejaniya) 撰寫的靈修書籍 - "Don't look down on the defilements, they will laugh at you",經過了幾番轉折,終於來到手上 ,書的內容很適合初學內觀靜坐的朋友閱讀,在 Sayadaw U Tejaniya 的網頁上找到書的電子版本,在此,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extract from the book)
Essence of the Practice:
  • - Develop a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e;
  • - Practise continuously; it is absou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mt of your practice;
  • - Relax;
  • - Have the right attitude, accept your experience just as it is;
  • - Be aware intelligently;
  • - Recognize the defilements.

要閱讀全書內容,請瀏覽Sayadaw U Tejaniya 的網頁:http://sayadawutejaniya.org/

2009年6月25日星期四

得著

photo by Chan Lap Yee, Yvonne - 2009.03 @ CCM

參加了連續兩天朝八晚七的Evolution 亞洲瑜伽研討會Asia Yoga Conference, 感覺實在和充實。導師 David Swenson 說星期一大家一定會 “Hang over after the yoga party” 。星期日晚從香港回家後果然大昏迷了一整晚,星期一起床還以為會周身勁酸痛,幸好,不算太嚴重,還可接受。

八堂課裡,感受最深的還是 David Swenson 和 Sharon Gannon 的課。David Swenson 是現時世 界有名的 Asthanga yoga 導師,是大師 Pattabhi Jois 的學生,而大師剛在上月於印度 Mysore 去世,這個時候上他學生的課,意義更深。上他的 Ashtanga class. 絶對考驗個人的耐力和意志力。我很喜歡導師的教學方式,幽默有趣而且實用。他經常提醒大家 “it’s easy to make thing difficult, and it’s difficult to make things easy”. 無錯,我們經常都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是否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自以為是、無知、愚昧、缺乏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嫉妒、自私等等所造成?

開始做 primary series 之前,導師清楚解釋一些動作的要求,還有一些難度高的動作的 alternative options. 如果速度來不及或體力不足,可停在一個動作保持平均的呼吸,恢復後再跟上來亦可。他一再強調,大家是可以選擇的,要知道量力而為。我很清楚這些情況,因為自己都有教學生,每當教授難度高的動作時,我都會多示範一個或兩個 options. 叫學生要因應自己的能力而去選擇做那一款動作,而通常學生都會第一時間選擇做難度最高的一個,學生的心理我是明白的,因為我都是學生,但學習瑜伽就是要我們清楚認識自己,明知現時未能做到的,為何還要強行,這是執著。但當然,現時的不行並不代表日後的不行,大家仍是要好好努力學習,向著目標進發。

最後,他學Shri K.Pattabhi Jois的說話方式 說: “Yoga is not easy.” 

David Swenson 的另一堂課是 <Flying, floating and Hand-standing>。學習如何把自己變得身輕如燕,秘密在於呼吸的配合、awareness of the body、focal point at the landing position、以及 make things simple. 由 downward dog 跳前到兩手掌之間以及 vinyasa 跳出雙腳向前伸坐在地上,awareness應放在哪裡 ? 是放在地面的手掌以及跳出來時的吸氣。還有在三人的協助下,然後離牆停在 handstand位置。到尾聲,David 很認真的說,我們還有一少點時間可以多學一個 partnering 的動作,但恐怕沒有時間做示範,所以請大家聽著指示一起做就可以。我們四人圍成一圈,手掌向著圓心,但互相的指尖不能碰着,吸氣,手從圓心往頭頂提起,呼氣,手從兩旁落下,大家向圓心走近一步,然後【互擁】和【多謝】!What a great and happy ending !!

Sharon Gannon的 <Chakra Purification through Asana and Mantra>讓我感動。特定的式子與特定的chakra, 語音(bija mantra)以及關係 (relationship)相應。她和David Life 的Jivamukti Yoga 都是提倡不吃牛,因為牛是神聖的。而第三個 chakra (ManipuraChakra) 與 ego / self esteem 有關,為了表示自己的 higer rank / power, 我們會向弱者施暴,所以我們會吃比我們弱小的動物牲畜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聽落又真係。

當做到戰士第二式時,老師說:「看到你的指尖處有蓮花,母親就坐在蓮花上,當你呼氣時,將你的愛送給她」,這一刻,我的眼淚就隨隨而下;第五個 chakra…….你認為對不起你的人,當呼氣時,把寛恕和愛送給他們…….我的眼淚隨隨而下;第六個 chakra…….和你老師、guru 的關係,呼氣時,把愛和謝意送給他們……我的.眼淚隨隨而下。

我不清楚自己有沒有因為做這些式子和語音唱頌激活 / 潔淨了我的 chakra, 但我肯定我的情緒獲得釋放, how nice

感恩, Hari Om
明年5月14-16, Evolution見!

2009年6月17日星期三

本世紀減排七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 地球有救



















極地冰層覆蓋面消減,北極幾近無處棲息/巴基斯坦漁民在乾涸的河床上行走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 - 2009.18.06

本世紀減排七成地球有救

美國研究人員借助超級電腦類比運算發現,本世紀結束前若能減少七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地球就可部分避免氣候變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減排避免災難發生
《法新社》較早前援引美國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沃倫·華盛頓的話報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至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接近一攝氏度,重要原因是人類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
工業化前,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大約為284PPM,這一數字如今上升至380PPM以上。PPM為顯示成分含量的計量單位,1PPM相當於每千克中含一毫克。美國氣候變化科學計劃辦公室認為,如果人類迅速行動大幅減排,本世紀末二氧化碳濃度有望控制在450PPM之內,避免上升到750PPM。

華盛頓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電腦類比運算發現,如果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450PPM之內,全球溫度將升高○點六攝氏度;如果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750PPM,氣溫可能升高二點二攝氏度。研究認為,全球氣溫再升高一度左右就可能導致危險氣候變化。華盛頓說:“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雖無法在本世紀內避免氣溫顯著上升,但如果達到前一種減排程度,我們可能會讓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停止增加,避免一場災難。”

北極冰層大幅減少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能達到有關減排目標,全球氣候系統可在二一○○年之前實現穩定,否則氣溫將繼續升高。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450PPM以下可減緩海平面上升,從預計上升廿二厘米減少到上升十四厘米,使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免於水淹命運。

控制二氧化碳濃度還可使北極海冰在夏季只融化四分之一而不是四分之三,使海冰消融趨勢在本世紀末前轉為穩定,從而保護這一地區魚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生存環境。
北極海冰可以反射大量太陽光,為地球降溫。但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層逐漸減少,地球吸收更多熱量,進一步加劇變暖情況。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人員發佈研究報告,認為最快三十年內,北極夏季海冰覆蓋範圍將從現在的大約四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減少至大約一百萬平方公里。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450PPM以下還能遏制劇烈降水變化,美國西南部降水持續減少而東北部以及加拿大降水不斷增加的情況將有望因此好轉一半。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舞出快樂的本質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2009.18.06

來自台灣的【拉芳舞團】(Lafa and Artists)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現代舞演出,這是舞團第一次全團出外演出,但舞團的兩位靈魂人物布拉瑞揚和許芳宜早已在國際舞壇打響名堂,兩人獲邀至多個國際性舞蹈節演出。此次為澳門觀眾帶來有三支風格不同的舞作:《快樂頌》、《單人房》及《37 Arts》。在當晚演後座談會結束後,很多〝粉絲〞跑上台前向布拉瑞揚和許芳宜索取簽名及拍照留念,後來劇院需要清場,於是他們便和〝粉絲〞一起走到大堂繼續簽名拍照,更有觀眾圍著編舞布拉瑞揚繼續向他詢問有關創作的問題,兩位態度謙虛、真誠的舞者,感覺平易近人,同時亦散發著擋不住的魅力。

我不記得你,但我記得你快樂的樣子
開演的第一支舞碼是舞團2009年全新作品,也是在澳門作世界首演的《快樂頌》。舞台上孤單的坐著如斷線木偶娃娃的許芳宜,當男舞者黃明正發現這個端在一角的娃娃,他好奇地試著擺弄她的肢體,為她塑造出不同的姿勢。男的愈玩愈開心,由起初只是幫娃娃擺姿勢,到發展為兩人組合而成的情境〝甫士〞。兩人動作輕巧俐落,許芳宜雖鎖緊身體關節,但感覺是活的,無論男舞者如何把其重心轉移、抽身離地、轉圈、著地,翻身,她都能夠保持著穩固的姿勢,而當要從一個姿勢轉換到下一個姿勢時,她的動作柔順而有力,並沒有因為鎖著關節的關係而顯得疆硬。這些看似簡單的定格〝甫士〞和動作,足已見舞者控制肌肉的耐能和功夫。

柔和的聚光燈圈持續打落在台板上不同位置,寓意時光的流轉與兩人一起所經歷過的,天幕上方打了一個卵形的光影,下方打了另一個看似紛紅色玫瑰花的光影,燈光的設計令整個畫面更富詩意。男舞者緬懷著過往快樂的片段和時刻,不停擺出各樣的姿勢和情景,有的温馨動人、有的鬼馬逗笑,觀眾也看得會心微笑,雖然娃娃不動、表面是被擺弄的一個,一個被動者,但其實她才是作主導的一位,她全心全意配合,讓他重拾埋藏在他心底裡最真摰的快樂記憶。這一場所選用的音樂是一首旋律簡單的結他曲子,歌詞內容筆者聽不懂,但聲調予人若即若離的感覺,坐在舞台下看著舞台上所發生的,忽然感到男舞者的孤單,尤其當舞到兩人一起看見流星許願的時候,男舞者蹲在地上誠心許願和隱泣的樣子,讓人心裡湧現一份莫名的傷感。擺完了最後一個〝甫士〞,男舞者沒有再多看一眼,帶點沒趣的心情轉身離開,留下背向觀眾的許芳宜一人站在舞台上。 舞到這裡,不禁令人想起張愛玲的一句名言:「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


頌讚快樂,為快樂吶喊
當鋼琴版的《快樂頌》嚮起,我腦子裡立即閃出80年代由黃霑填詞,關正傑主唱的經典金曲「愛的音訊」的歌詞:「讓愛的音訊輕趁你我的歌聲響起,為世間添上快樂美滿幸福共和平,去驅散人類隔膜,更將種種紛爭變安寧,令世間千百萬人永遠相親相愛敬,快將那愛心傾出,獻出不分彼此百般情,為世間千百萬人帶了解共和平………………」。這首耳熟能詳的樂章,很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和內心的悸動。

許芳宜一人開始第一個動作,然後第二個動作、第三個動作的累加,組合成為一連串的舞步,接著逐一舞者加入,重覆著舞步的同時亦注入變化,一個傳一個,層層疊疊,與《快樂頌》的旋律相互應合,要用身體和音樂把快樂傳播和延伸出去。他們蹦蹦跳跳,活潑地穿梭舞動,有的時候更仰望上天,舉起雙手奮力揮舞,如是說著:「請把愛和快樂臨到我身上!」。鋼琴版的《快樂頌》突然轉為重電音的搖滾版,頓時把氣氛推到更高,舞蹈與音樂沿沿不絕,就是無法停下來的感覺。他們用舞蹈頌讚快樂,為快樂吶喊。


快樂因子存活在每個人心裡
舞者聚在一起,當中一位指著一個方向,其他舞者就跟著這個方向看去,然後另一位舞者指著另一個遠方,大家頭一轉又跟著那個遠方看去,這是一個追尋「快樂」的旅程,到底「快樂」在哪裏?舞蹈到了末段,舞者們再次聚在一起,凝望著同一個目標,連續不斷的原地小跳,有如心跳般律動,舞台上方懸垂下一襲漂亮的輕紗裙,這正好與許芳宜所穿著的簡單緊身衣形成對比。燈漸暗,黑暗的舞台上仍然傳來舞者們的呼吸聲,聲音好像宣告著:「快樂的因子根本就已經存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我們無需四處忙碌向外尋找,我們要向過去的種種告別,讓快樂在此時此刻迸發。」

貝多芬於1823年完成《快樂頌》這篇樂章,當時貝多芬已完全失去聽力。樂曲首演時,當《快樂頌》最末一個和絃奏出,觀眾盛大的喝采聲以及如雷的掌聲,貝多芬一點也聽不到,仍照著自己的拍子,在心中指揮著樂曲。對於完全失聰的貝多芬來說,快樂是無法從外在的世界尋找得到的,真正而恆久的快樂是要在自身裡創造和章顯。

「快樂」不是懷緬過去,也不是等待未來,「快樂」就在當下發生,在當下體驗和領受。但願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能夠擁抱快樂,正如歌詞所寫的:「願愛的音訊天天你我的心中響起,願笑聲響遍地球你我永久多愛敬,愛驅散人類隔膜,了解將紛爭變安寧,用愛的音訊高唱美滿幸福共和平。」


文 : 小邦

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

請記著這個名字 – 拉芳‧LAFA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2009.05.28

2007年5月10日在Sheu's的部落格這樣寫道:「請你一定要記住這個名字(拉芳 LAFA),希望不久的將來,它將是所有優秀表演者的超級平台。」
2007年7月她獲得台灣文藝界最高殊榮的國家文藝奬,是歷年來在舞蹈類別中最年輕的得奬者。消息公佈那天,她整日關在排練室裡忙著練舞,無法接聽媒體和親友的來電,因為在幾天後將要出發到紐約的事幾乎占據了她全副心力。

她是誰?她就是台灣少數具國際高知名度的現代舞者,前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被媒體譽為「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的傳人」、前雲門舞集的主要獨舞者、「拉芳‧LAFA」的創辦人和靈魂人物-許芳宜。

獲巴瑞尼可夫藝術中心邀請,許芳宜在07年的夏天前往美國紐約進行為期八星期的駐村計劃。位於紐約37街的巴瑞辛尼可夫藝術中心是由國際著名芭蕾舞巨星、編舞家米夏‧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所成立,中心擁有豐富的資源,為全球藝術家提供舞蹈、音樂、戲劇、電影、設計及視覺藝術領域的創作空間。這裡確實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創作天堂,是讓作品被國際藝文界重要人士看見的超級平台。

許芳宜在她的部落格這樣寫著:「今天我們終於走進紐約37街…….開始駐村創作,這一切都是真的,真的都發生了,過去一年的辛苦全都不見了,只有開心,我知道我的胸口在微笑,因為我要微笑面對未知的恐懼與挑戰」。她是第一位被獲邀駐村創作的亞洲藝術家。為分享這難得的機會,她邀請了既是舞團搭檔又是愛侶的布拉瑞揚以及其他三位優秀的台灣年青藝術家一起駐村創作,她希望不只她一人,而是台灣的表演藝術能被世界看見和賞識。

【37 Arts】是巴瑞尼可夫藝術中心所在的建築物的名稱,也是拉芳在紐約駐村創作的舞作名稱。在這裡,他們濃縮地經歷喜悅、興奮、疼痛、挫折、壓力、折騰與撕裂,除了睡覺外,他們駐村期間的一切一切幾乎都在中心經歷和發生。各人都經歷嚴峻的身心考驗;擔任編舞的布拉瑞揚形容這裡是他們的樂園,也是刑場。拍檔許芳宜則形容這次的駐村創作簡直是天堂裡的魔鬼訓練營。

另一位拉芳的靈魂人物布拉瑞揚,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間備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他與許芳宜剛完成「瑪莎葛蘭姆舞團」5月紐約公演,他是應舞團邀請,先觀看葛蘭姆當年演出這個作品的錄影,然後就個人的感受和創意,重編葛蘭姆經典作品「悲慟」,演出大受好評,更獲紐約時報舞評推薦,用了很大的篇幅刊登作品的照片。這位曾任雲門舞集2團駐團編舞的布拉瑞揚,十二歲就立志要成為 “林懷民第二”,大學還未畢業,已故舞蹈家羅曼菲就已經為他舉辦獨舞展,成為第一位發青個人展的在校生,舞評說他「能編、能舞、能令人流淚」。

布拉瑞揚性格深沈,過往所編創的作品內容多較為沉重,意境很強,總有一種能讓人流淚能引起共鳴的特質。但在紐約駐村創作的【37 Arts】,他作了大膽的嘗試。布拉瑞揚在他的部落格寫著:「在這裡創作,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及文化差異的剌激,思路也跟著開放起來,來紐約之前,腦子早就準備好,構思著舞的樣子,不過事情通常不會跟著你之前預設的一樣發生,因為只有到了排練場才算數,所以舞到現在,沒有一個是之前要做的..........」。

【37 Arts】靈感全都來自在紐約排練的生活,以及許芳宜過去在美國生活時所承受和遭遇的。和過往不同,布拉瑞揚在舞作的一開始到中段,都使用了詼諧逗趣、輕鬆幽默的手法來傳達人性的複雜和陰暗面,在眾人歡笑熱鬧聲背後,郤凝積著兩人之間糾結的關係,持續的僵馳與掙脫,到最後只遺留下獨個兒的破碎身影在黑暗中徘徊。這是布拉瑞揚在編舞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突破,他笑言:「以前我編的舞都太沉重,讓人壓力太大,但這次我所編的舞,每個人一定都會看的懂。」

駐村的第八週,作品終於要呈現了,請來的都是舞蹈經紀人、製作人、舞評家,觀眾席上還有剛拿到威尼斯影展金獅奬的李安導演,作品演出後獲得相當讚賞,李安導演還說:「芳宜他們才是台灣的門面。」。

紐約之行,令「拉芳‧LAFA」與同行的藝術家被世界看到了!舞團成立至今,已被獲邀至多個國際性舞蹈節演出。看來,他們正以全速朝著目標大步大步的邁進。

這個閃耀國際舞壇的華人組合將於下月首度來澳演出,除了帶來驚艷國際的【37 Arts】及【單人房】外,還有2009年新作【快樂頌】於澳門作世界首演。三個不同的舞蹈作品,展現「編」與「舞」三種不同的氣質與感動。【快樂頌】於澳門作首演後,將會回台灣參加九月份臺北藝術節的演出,而澳門的觀眾有機會先睹為快,實不容錯過。

文: 小邦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天空展覽《慢舞 》- 戶外錄像裝置

剛剛玩完3曰2夜的台灣,時時雖短,郤滿載而歸。到牯嶺街小劇場看演出時,接到2009台北藝術節的宣傳單張,才得知天空展覽《慢舞 》登錄台灣,正!

《慢舞》是2007年在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所推出的大型戶外多媒體藝術作品。攝影名家大衛‧麥可雷克長期拍攝舞蹈演出,一直期許攝影藝術突破單一秒殺的時間限制,捕捉舞者迷人的肢體律動,《慢舞》因此誕生。世界級舞蹈大師威廉弗塞、 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以及台灣之光許芳宜、吳興國等50位來自芭蕾、現代舞、京劇、傳統民族舞蹈、霹靂舞與迪斯可等藝術家共同參與演出。運用過去拿來作彈道測試或汽車衝撞實驗的高速攝影技術,每秒千格的高傳真畫質,捕捉舞者的瞬間動作。將五秒鐘的舞蹈,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在慢速中,舞者的肢體脈動與身體肌理均清清楚楚地展開,畫面美不勝收且詩意盎然。

觀看者或遠眺或仰望,等待著螢幕上細微的變化,摒氣凝神,細看每位舞者的呼吸、肌肉、表情和身體的律動。深怕自身呼吸的律動打亂了螢幕上舞者的節奏,自己的一眨眼便錯過了一剎那的表情。舞者的跳耀呈現飛翔與無重力漂浮的奇幻視覺效果,瞬間即是永恆,讓人看了入神,忘了城市的喧囂。原本轉瞬間消逝的舞蹈動作,幻化成一首美麗的詩,在黑夜中靜謐地流淌。
《慢舞》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首展後,隨即受邀到洛杉磯、多倫多、威尼斯、漢諾威等各地巡迴,此次臺北藝術節的演出,是亞洲首展。

《慢舞》專屬網站 http://www.slowdancingfilms.com/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慢舞 Slow Dancing

早前因為參予石頭公社的11小時馬拉松慢活的演出,我嘗試在網上尋找一些有關慢活,慢動作等的資料,希望能夠了解多一點,點知就讓我找到這個很"正" 的video installation "Slow Dancing", 在此和大家分享。

Slow Dancing 於2007年7月在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 Lincoln Center Festival 展出:

Slow Dancing is a series of 43 larger-than-life, hyper-slow-motion video portraits of dancers and choreograph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displayed on multiple screens. Each subject's movement (approximately 5 seconds long) was shot on a specially constructed set using a high-speed, high-definition camera recording at 1,000 frames per second (standard film captures 30 frames per second). The result is approximately 10 minutes of extreme slow motion. The trio of portraits will be randomly selected for each cycle, allowing viewers to simultaneously compare dancers from different styles and cultures.

What at first appears to be a series of still photographs unfolds gesture by barely perceptible gesture—a motion portrait in which each dancer's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echnique are revealed. Viewers can choose to focus on one dancer's complete performance or observe the interplay among the screens. The extreme slow motion enables the viewer to share privileg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lexity of the simplest gestures, catching details that would normally escape the naked eye.
The subjects chosen for Slow Dancing are some of today’s foremost modern and classical dancers and choreographers, as well as recognized master interpreters of a range o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dance forms including ballet, modern dance, and tap. The dancers represent a diversity of body types, sizes, training, styles, traditions, ages, and ethnicities.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既瘋狂又清醒

在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一書中,許芳宜寫道:“跳這支舞最大的考驗是(註:瑪莎葛蘭姆的「心靈洞穴」Cave of the heart,取材自希臘神話),當觀眾看我在舞台上發瘋、幾近完全失控時,我郤要非常清醒地看著觀眾看我的表情。我知道你在看我,但你不知道我在想甚麼。一個舞者若只是賣命地發瘋,最終帶給觀眾的不過是一頭霧水。要做到「既瘋狂又清醒」的演出,的確需要經驗的累積與學習。"讀到這裡,刺激到我想起幾小時前在 Paula Aguas 的工作坊裡所做的練習,在舞動的同時把當刻所舞著的身體動作同步口述出來,一個相當好玩的練習。

很多時候,當舞者聽到很有 feel 的音樂時,又或者處於一個很有 feel 的環境和狀態時,往往就會不顧一切,埋頭埋腦,水浮交融地舞著,可以這樣的投入、在狀態,當然是好事,但如果能夠在投入狀態的同時保持清醒,keep the awareness, really conscious of what you are doing,這就妙極了。

曾經在一個學習即興技巧的舞蹈工作坊裡,當大家做完了一段即興舞蹈後,導師要我們逐一把剛跳完的舞詳細敍述出來。同學們都不能很確定地說出剛跳過甚麼,剌激身體動的東西又是甚麼。導師說當舞者未能保持清醒的狀態,不知道四周的環境正在發生甚麼事情,不知道自己跳過甚麼,即代表“亂跳”,即興不是亂跳。是的,我最怕就是在跳即興時沒有焦點,不清楚過程,亂來。

早前在導師
Priya帶領的神聖舞蹈工作坊裡是這樣,在石頭公社【南灣湖金魚缸之盛世危言】11小時慢活的準備練習裡也是這樣,我們在完成每一小段的練習後,立即以筆記的方式把剛才所做過的、所感受到的、誠實地記錄下來。整個過程是一個靜心的練習,從一開始動作到坐下來筆錄,神經觸覺要完全張開,腦袋要完全清醒,only then you become conscious of yourself, then you can open your heart, listen to the inner voice and the surrounding, receive what comes to you and react honestly.

當然,要做到這點是需要長時期的練習和實踐,亦正是這個 "honestly" 就能帶領你進入這個既瘋狂又清醒的極致境地.

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玩.風景 PLAYING LANDSCAPE - Macao City Fringe 2009

click image for enlarge


難得組合:跨台澳水墨藝術家吳少英加拿大 La La La Human Steps 現代舞團音樂總監楊光奇微型劇場創辦人蔣禎耘澳門遊學舞者郭瑞萍----邀你在兒童泳池中無水暢泳、在天台星光上與水墨共舞,無限幻想,自得其樂!

傳統的水墨繪畫不再僅限勾勒於紙張之上,反而躍然於現代科技的投影幕上,看見的不壐是繪畫完工的結果,而是水墨流動的過程,這是第一層突破傳統的當代藝術。再者,作品深入進行第二層的前衛探索,打破多媒體「影像時間」,並與「劇場空間」的豐富元素融合(如燈光、佈景、服裝和表演者),賦予觀者多的感官體。

《玩 . 風景》首次於2008年11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的實驗劇場發表。當時的作品強調人的轉念過程,可以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體會出另類的美感。此次,澳門版不同於之前在正規劇場的作業方式,選定兩處特色空間:多空間間隔的天台酒吧和兒童游泳池,並直接跳入人與風景的自由對話,運用水墨多媒體、現場音樂和即興舞蹈主要元素,在原本的風景之上營造成熟又頑皮的氣圍,堆叠出更豐富創新的風景。

“Playing landscape” is a dramatic dialogue between performers and the multi-media ink video, there will be a series of collis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ts during the process, which creates a frameless imaginative landscape.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will not be constrained on paper anymore, but will appear on a screen with modern technology. What we see is not the end-product of the painting, but the flow of the ink. This is the first layer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 with modern arts. Moreover, the piece is going to dig into the second layer, breaking through the time frame in multi-media, and fuse with rich elements (like lighting, set, costume and performers) in the theatre, which provide the audience with more sensual experiences.

Playing landscape was first shown in the Experiemental Theatre of Taipei National Theatre in November 2008. The piece emphasizes o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oughts in human, in which one can fell the alternative beauty from steel and concrete in the ci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cau version and the previous one is that we have chosen two special places and jump directly into the free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scenery. Making use of the ink multi-media, live music and improvisational dance movements as main elements, a mature and mischievous atmosphere based on the original scenery is created, stacking a rich and innovative scenery.

《玩 . 風景》2.1 天井試驗版 “Playing Landscape” 2.1 Beta
17.04.2009 -------20:00 – 20:30, 21:30-22:00
三巴角落天台酒吧/St. Paul's Corner Roof Top Bar
免費/Free

《玩 . 風景》2.2 活氧保濕版 “Playing Landscape” 2.2 O3 Version
19.04.2009------- 20:00 – 20:30, 21:30-22:00
新花園泳池兒童池/Estoril Swimming Pool
(觀眾需穿可濕水之拖鞋進入泳池範圍/Audience need to wear slipper to enter the swimming pool area)
$40.00

Macau City Fringe 2009: www.macaufringe.gov.mo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Happy Holiday

演出者: 家歡 , 阿奀 , 阿福, cult_loc, CK (冬冬年紀太小, 未能參加演出)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第一篤便便的喜悅

前兩天,屋企又來了一個很可愛的不速之客,其實她已經在我家大廈樓梯底待之一整晚,天寒地凍,真陰功,好彩佢夠〝硬正〞。

她是第二隻來我家的自來貓,兩隻都係約一個月大BB貓,去年四月就嚟咗〝阿福〞,唔知點樣福BB可以自己由下一條街度下度下(因為知道阿福老豆是那裡的流浪貓),過咗馬路,走進大廈,還爬了兩層樓梯,塞自己入我家木門和鐡閘之間的空隙,我覺得阿福好勁,引以為榮。

今次這個小可愛應該有熟人(貓)介紹吧!如果唔係又點會摸上門來。見到佢咁精靈,又長了個冬菇髮型,又點捨得送比人。
今早終於等到她排第一篤便便,就放心了!

看看我家的四兄弟姊妹


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美與感動 - 在紐約 Guggenheim 看 Louise Bourgeois 作品回顧展

6月至9月期間,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展出當代重要的女藝術家 Louise Bourgeois 的作品回顧展,展出從1947年直到現在的作品。已經96歲的高齡的她仍然充滿旺盛的創作力,既感性亦剛強,繼續進行創作, 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和時期,她的作品都比當代的更當代、前衞的更前衞。

從1947年最早期的繪畫作品 "Femme Maison" 開始,,並沿著古根漢五層螺旋型走道的展廳,按創作年序盤旋而上,就好像被邀請進入 Louise Bourgeios 的內心世界,愈鑽愈深, 愈看愈感動,愈震撼。



她大部分的作品都和她陳舊且珍貴的記憶緊緊的連系著, 如同嬰孩需要透過臍帶從母體吸取養份和愛。記憶這東西可能是不可靠的,但Louise Bourgeios說: "I need my memoires, they are my documents”。是次展覽讓我們細讀了一個從充滿創傷記憶的小孩到精力旺盛的老人家的人生故事,她的作品總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背叛、復仇、孤獨、痛苦、焦慮、迷惑、攻擊有關,在不同的時期,她會用上不同的材料、形式和手法來反覆地探討相同的命題,她一生就被這些命題迷著了。

她很多的作品都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件名為 Arch of Hysteria 的雕塑作品 (1993),就令我駐足研究和欣賞了很久。作品靈感源於藝術家對於生理、心理和情緒的層面上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懼的表達。19世紀,法國神經病學醫生在發表有關臨床觀察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的報告裡提到,病人在病發時會做出拱背動作 (hysterical arch),這時肌肉是處於強烈抽縮的狀態,而導致下肢癱瘓和不動。同時,亦是情緒極度高漲的狀態。Louise Bourgeois 不單製造了一個正處於 斯底里狀態,極為脆弱的身體,更有趣的是從天花板懸掛下來的竟然是一個男性身體的雕塑。Louise Bourgeois要透過作品去打破一直以來傳統社會制度裡,女性被視為性慾對象、弱者等的錯誤的觀念。

導賞耳機裡播著她親自講述創作靈感的來源,她說: “My childhood has never lost its magic, it has never lost its mystery, and it has never lost its drama.” 。這句話直鑽進心裡。「靜安」裡面的鏡子舞、兒時記憶、我的天才夢,就是這些了! 對於張愛玲,童年的記憶實在是為她自己找來治療創傷的良方妙藥,找尋自圓其說的解釋。

"回憶永遠是惆悵。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 -- 張愛玲語錄
觀看Louise Bourgeois 在古根漢的網上展覽 :

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尋常澳門人筆記本展~創作人小訪問 2008.03.29



創作人 : 郭瑞萍 Candy Kuok


1. 平常有沒有寫日記, 或寫blog , 或畫畫....等的習慣 ? 平常會通過什麼方法把感想抒發出來 ?

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心血來潮兼有空時才會寫 blog,因為一上網寫 blog就會花好多個鐘頭,我不喜歡乾巴巴的對著電腦太久。把感想抒發的最好方法:為自己沖一壺靚茶好好坐下,整個人凝聚著喜挩的氣息、定神細味


2. 所謂靈感來了的時候.....你是如何把這些好的想法累積起來的 ?

靈感這東西很奇妙,要閃出來的時候自己就會閃出來,但其實在每日的生活中,靈感的元素就已經不斷的累積著,直至某一天就會這樣的一閃。 所以你的靈感元素從哪裡來,那裡就是想法累積起來的最好載體,我曾經試過把靈感融合成一個構想中的演出,並用文字和繪畫方式記錄下來,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再翻筆記,就把以前的想法全部推翻,又會重新思考和構想一番 。


3. 在創作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 創作時有什麼是你特別在意的 ? 這一次的筆記本創作中有沒有哪些部份是你最享受的?

最享受的部份:動筆寫字、剪貼、記憶和思考;最不享受的:執筆忘字


載於邊度有書博客 : http://blog.roodo.com/pintolivros/archives/5771571.html

2008年8月6日星期三

my body is now working in progress. Be kind to your own body.......

photo taken @MOMA, New York

dancing 9 to 5


一直以來都沒有想過要到美國旅遊, 歐洲才是自己喜愛的地方, 在n年前的某個電視節目裡,聽到楊采尼說紐約有各種千其百怪的課程和工作坊,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該會幾有趣,所以同自己講日後去完去罷歐洲就考慮去美國紐約啦!連繼幾年的暑假都能遊到了不同城市遊學習舞, 維也納的 Impulztanz,倫敦的 Laban Center, 2008年的暑假來到紐約交流,上天實在對我很好. 朝九晚五不停的跳, 比做甚麼還要勤力得多, 雖然的確很疲倦,今天還跳到"屈"傷腳趾,每天回到家都可以立即睡著,體內的卡路里極速消耗,我想現在是我二十多年來體型最 FIT 的時候, slim but with muscle. hahahahhh. 跳舞的同學仔大部分都跳得很好, 很有 heart, 再加上Amy Marshall 舞團的舞蹈員都一起上課, 把整個課堂的氣氛和 energy 推得很 high, which make a health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雖然自己都認為很老土,但都要說: "埋藏在我體內的舞蹈激情重新被燃點起來", 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和激情了,感恩感恩.


上 creative process 時, 我和一個力量型的女舞者跳 partnering, 她把我 lift up 飛起騰空的感覺真係好 "正", 所以見到如 Matt 這個高個子的男舞蹈員, 我相信沒有女舞者不想跳上他身上做 partnering, 當然包括我在內. 真希望石頭會有這樣高個子又有力量的舞者. 很自私地純粹為滿足自己"飛起騰空"的慾望.
@New York



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

看到了之中的看不到

好彩最後都能夠看到十分期待的澳門藝術節-印度古典舞的節目,舞蹈本身當然相當精采,但場地座位的安排實在大刹風景。演出安排在盧家大屋內進行,我相信環境和氣氛都很配合,在印度Varanasi幾乎每晚都會有小型的音樂會和舞蹈演出,演出場地往往都是演出者的屋企,又或者studio、樓房的中庭等,觀眾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在盧家大屋內這麼有氣派的,用來分隔外廳和內廳的雕花木間門作背景相當美麗,再加上空間小,聲音集中,令整件事充滿了凝聚力。但可惜觀眾坐的是一張張死硬硬排列得公公整整的塑膠摺椅,與現場氣氛格格不入。椅子排得前後一致,除了高個子的和坐在前排的觀眾,我相信其餘大部分觀眾都只看到舞者上半身的動作,更不同說看到坐在台面上的樂師。坐在前面的郁一郁身子,坐在後面的又要跟著郁郁,一連串的骨牌效應,觀眾根本無法完全投入安坐看演出,真激氣。當然,要我們這些坐慣椅子的"現代人文明人"全場席地而坐看演出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像印度人習慣盤腿席地而坐的本事,但既然年年藝術節都會有演出在盧家大家上演,我認為主辦單位需要想想辦法,可不可以做一些可活動的階梯式platform?就以今次演出為例,如果有階梯式的platform,大家唔怕會阻住大家,還可以搭建一個高度低一點的舞台,而前面的觀眾席可以鋪設地毯,讓觀眾自己選擇坐在前面的地上或後面的椅子。古典印度舞蹈精采的地方在於那種細緻、宛如的表現和感覺,觀眾希望地道地欣賞印度古典舞的 subtleness 還是要屁股坐得舒舒服服的,則任君選擇。

2008年5月9日星期五

與印度卡塔舞結緣

說開印度舞就讓我想起幾年前是如何開始學起印度舞 Kathak 的。2000年夏天,有幸和另一位舞者代表石頭公社到德國參加"香港。柏林文化交流計劃",在柏林看到了一個超精采的獨舞演出,半小時的獨舞,簡直被他迷住了,連眨多一眼都會怕會錯過任何部分,包括美妙的舞姿、動作準確性和節奏、控制自如的速度、專注力、能量.............演出完畢,觀眾裡完全的的肅靜維持了五、六秒,接著就是拍爛的掌聲和歡呼聲。我看看場刊的介紹,這位舞者自小的接受印度古典舞蹈--卡塔舞訓練。當時我還不認識印度卡塔舞,但看到舞者剛才的演出,我肯定的是學習卡塔舞能有助提昇出這種 extreme speed, preciseness, sharpness 和勁中帶柔的質感來。我和自己說:"我一定要學Kathak"。回澳之後才知道這位極速舞者就是當時人氣急升的舞壇才子Akram Khan。

翌年的香港藝術節,就邀請了Akram Khan 和他的舞團演出"Rush",同様嚇倒了不少觀眾。我更加有機會參加他一連幾天的工作坊。工作坊裡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學習節奏的部分,8拍、16拍、32拍,在特定的某個拍子裏腳掌踏地,又或者連繼在幾個拍子裡踏地。想一下現拍'7'的遊戲,當輪到'7'或'7'的倍數時就拍掌,你會發覺自己反應不及,更何況現在是腳掌踏地,感覺自己條腿好似幾十斤重,提得起腳掌準備踏地時拍子已經過去;又有以8拍為基礎,每一拍都要踏地,而每4拍就要轉換腳踏的左右開始次序,每完成一個8拍的循環就將拍子逮減直至'0'等這些充滿玩味和數學計算的練習。所以頭腦一定要很清晰和專注。工作坊完畢,我告訴他:"我明天就坐飛機出發去印度,會到 Varansi 學 Kathak,因為早前看過你的演出,所以推動我學習 Kathak."他還以為我在講笑呢。

在 Varanasi都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 Kathak老師,原本打算以傳統師徒的方式學習,即隨了學習跳舞外,還到老師屋企,和老師一起生活、練習、幫手做下家頭細務等,但最後都沒有。第一次進入所謂的"練習室"上課,給我打個"突"。整個練習室不到十平方尺,地是永遠鋪滿塵埃的石屎地,從天花吊下來一盞十幾 watt 的小燈炮,室内沒有一扇窗,一個灰暗暗空氣不流通的密室,這些都不難克服,更難頂的就是一邊踏著地跳舞,一邊會有老鼠仔急急腳在你腳邊經過,我真係怕在某一天當我跳得慶起時會唔覺意踏死一隻半隻。我同老師講我想多學點 footwork. 所以就教我多點 footwork囉。平時在澳門練習都不會穿技巧鞋,以為憑藉自己多年赤腳的功力腳板底的皮應該會夠厚夠硬,結果都係練到腳底皮開肉裂,每踏一下腳,腳底就刺痛一下,貼膠布都唔貼得咁多,總之每一次上完課後就要浸腳,唔係要比隻腳舒緩relax一下,而係要把積壓在傷口裡面的沙塵浸返出來。現在回想起,傷口沒有發炎真走運。

不過,這是一個很難得的體驗,而且我還樂在其中,絶對享受當中的過程,真係一副賤骨頭!






期待看到.......

今年澳門藝術節都有不少合我心水的節目,但我最想看的印度古典舞《摩希尼亞妲》門票一早已經售罄,點解要安排在盧家大屋演出呢,地方細,可容納的觀眾又少,希望神賜給我一張票就好了。昨日在澳日就看到了以下一篇有關印度舞的介紹:

偉大的鄰邦——藝術節印度古典舞《摩希尼亞妲》
一千多年前,印度佛教曾經吸引玄奘與衆多哲人去留學取經。回憶起上世紀初,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亞洲人是印度的泰戈爾,第一位得諾貝爾物理奬的亞洲人是印度的喇曼。昨日知悉,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求職最大的“攔路虎”便是印度考官。原來全世界龐大的中產階層中,無論數量和高位,印度的後人遠遠超乎“龍的傳人”……在這樣的概念中,本屆藝術節,我們將迎來印度古典舞《摩希尼亞妲》。

倘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印度古典舞是如此的絢爛。她那自成一體的風格、健全而深邃的美感、完整而精緻的模式、豐富而撼人的視像,可以肯定,絕不輸給世界上任何的舞種。 看印度電影總有舞蹈的場面。可是到了印度方知原來電影中的歌舞只不過是印度傳統文化中的皮毛而已。就舞蹈而言,印度的舞蹈文化,基本上由三部分構成:一、古典舞,是雅文化的結晶;二、民間舞,是土文化的瑰寶;三、流行舞蹈,就如銀幕所見,只是俗文化的產物。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流行着一個詞語,就是“接軌”。通常說和外國接軌指的是制度或硬體,可我覺得重要的是觀念的接軌,“舞蹈”便是一例。“舞蹈”在漢文化的傳承中曾經斷了香火,經過重建,如今“舞蹈”給中國人的觀念是:美麗年輕的演員,特異非凡的技巧,壯觀的場面,奇異的燈光佈景。舞蹈純為張揚或宣傳,免不了夜總會的格局。可是在印度,“舞蹈”卻有另外的涵意。例如在中國,舞蹈家要搞一台獨舞晚會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在印度卻完全不同,所有舞蹈演員,若無能力舉辦個人專場就根本稱不上舞蹈家(將在藝術節上表演的姬絲蘭就是印度著名的獨舞家)。她們不講究豪華的包裝,“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更令我們驚訝的是,舞蹈演員的成熟期幾乎都在四十歲左右。原來印度人說的“實力”是對文化涵義的理解和覺悟。她們認為只靠年輕美貌取悅於人,反而凸顯文化根基不紮實,形成不了厚重的文化素養和藝術韻味。“舞蹈”一詞在印度的涵義,是完全承擔着“文化”二字的重負。在“接軌”中,我們再一次醒悟到漢文化的不足和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要說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印度舞就好比是中國菜,都是從傳統中走出來,又都在同一體系中分化成既同源又各具特徵的諸多派系,從而形成目前色香味俱佳且能滿足當代人們的需要。 印度,我們偉大的鄰邦,與中國同樣古老的國家,擁有與中國一樣悠久而富於張力的文化傳統,又擁有與中國一樣燦爛而獨特的文化體系。今天,我們偉大的鄰邦和中國一樣,抖落身上的塵埃,昂起頭顱、挺起胸膛,滿懷信心地邁步前進。

第十九屆澳門藝術節節目印度古典舞《摩希尼亞妲》將於5月9至12日晚上八時於盧家大屋演出。--徐煥華

2008年4月26日星期六

Workout



四年前買的 New York City Ballet Workout 2 DVD,竟然今天才認真的看了一遍。裡面教的不單只是芭蕾舞基訓,還有針對性地鍛鍊身體的某個部位,如腰腹的肌力、膕繩肌和大腿、肩膊和背部,裡面所提及的重點全都是瑜伽體適動作的要求,我喜歡裡面常常提到 press your inner thigh 這個動作。往往我們都會忽略身體較為少用的部位,當突然要運用這些肌肉時,就會發覺自己對那部份肌肉感覺的意識很薄弱,不懂得如何運用和控制。而練習瑜伽就能有效地把沉睡了多時的肌肉組織和知覺 re-vitalize.

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一個有 heart 的澳門導演

朱大導演傳來了共三十多頁的劇本,一翻看就知道又是導演個人的生活寫照。從朱大導第一部回澳拍攝的電影畢業作品 "亞明的澳門"開始,我就已經喜歡他拍的東西。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很貼近生活的感覺,誠懇、平民化、富人情味。澳門人都係咁家啦,都擁有這些特質。不過,這當然和他根深柢固的宗教信仰有關。而每次欣賞他的作品時,都會會心微笑。

今次朱大導拍的新片,是和他自己所熟悉和生活著的社區有關,我幫手為女主角珠珠設計一些形體動作,是聖經傳道書第三章裡的內容。我很喜歡這一章裡所寫的文字和意義。設計動作時,我也把自己投入角色裡,抒發對這段經文的領會.....天下萬務都在神的時間表內,而且所有一切都是互相關連的,因為他們同出一處;而亦因為他們之間相互結連的關係,事情就會以藤連瓜瓜連藤似是按時發生。

石頭公社多年前的一個演出“後太平天國系列之「天國近了」”,朱導演就自拍了一段自己跳舞的短片,手舞足蹈、魁梧的身影投影在牆上,與時針跳動的影像交錯重疊,一段非常真情流露的舞蹈。當時看到了這段片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驚訝,驚訝他可以如此放膽地舞動。驚訝他雖然不是舞者,但可以拍出這樣有感覺,自編自導自演的 dance video,小妹實在佩服。早兩天和朱大導談起這段片,他說發現自己跳舞時總覺得手腳不協調,腳跳起來怪怪的。我心說:怪不怪並不緊要,只要跳出來的是真實的、忠於自己身體感覺的,怪又有何干。

在 Macau Closer 雜誌看到了一篇有關朱大導的訪問,摘錄如下: “………..it was my dream to study film. But then, when I finally got the chance, I realized that wasn’t really where my heart was. I grew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intention behind the process. The fact is, I don’t like so much to make films just for the sake of making them. In the end, that’s just about technique. And no matter what means I use to achieve it, I find my ideal has always been centered on Macau.”

But seeing the rapid changes in Macau’s society nowadays, Albert Chu admits that his desire to make film has grown strong again. “After ten years being back in Macau and working here, I still have a feeling that I am not close enough to the people. I want to be inside the society completely, that gave me the idea for the film. I wanted to investigate filming the historic values of the city from the angle of a “subjective documentary” – subjective in that we are not obliged to talk about UNESCO heritage site, but can very simple see how people are living and linking themselves with the buildings, how architecture influences our culture, which in turn defines our identity.”

文章的詳細內容請看:
http://www.macaucloser.com/mc0711.pdf

2008年4月10日星期四

設計一個有趣的工作坊

上星期和香港芭蕾王子 Yuri 、紫羅蘭的 Stella 來一場對談,Yuri 問如果要你帶一個工作坊,你會設計一個怎樣的工作坊,我想了一會,我說我想試試如何能夠在一個短而有限的時間裏(e.g.15秒)做一些在感覺上時間是無限長的東西,實質如何進行,還未想到,不過好似有點抽像。Yuri接著加了一個條件,這15秒是要當你隻腳踏入房間地上才開始計時。加了這個條件,可能性就多了很多。如果我只是在房門口探頭入內;又或者雙手撐著門框,將下半身飛入房間內,那又如何計數呢,有趣有趣!

另一個問題:到了紐約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情是甚麼?
我的答案是:
(一) 參加一些想都未想過會有的工作坊;
(二) work with professional dancers;
(三)與大師對話,即使只是聽他的現場演講/講課都滿足了。

咁你最想和哪位美國的大師對話?在世或不在世的都可以
答案: Martha Ghram; Merce Cunningham

2008年4月7日星期一



Shanti Mantra 和平禱 -- Ravi Shankar
但願每人的心靈都能獲得安靜和平。OM Shanti Shanti

2008年4月5日星期六

看 Pina 的月滿

每次 Pina Bausch 到香港演出,都一定會去"朝聖"。在香港文化中心碰到一個劇場朋友,我說我來看Pina Bausch,他說"都跳到爛晒,還看!"我想,用"爛"這個形容詞會不會a little bit too much 呢,雖則我認同她玩的都不外乎那幾招:兩性之間拉扯和荒誕的關係、總會有一些"騎呢"的角色出現、repeation、喪跳狂跑、等等,就好似一條方程式咁,如荷李活電影的方程式,幾多分鐘後就到第一個高潮,幾多分鐘後就要出現發笑位等。不過,每一次看都會被裡面的演員深深吸引,他們在舞台上的 energy 揮洒自如、張力、爆發力,流暢感,開放和盡情,總叫我屏息。所以對我來說還未爛還未爛。

2008年2月22日星期五

七年之癢 / 7 years after

7年之後,舊地重遊,尼泊爾改變了不少,連維持了幾個世紀的帝制亦即將面臨瓦解,皇帝要下台了。

首都加德滿都的環境較以前污染,在 Thamel (遊客住宿和購物熱點)逗留久一點,會另人很疲倦,有點透不過氣的感覺,以前滿有地道特色的食店,為了迎合西方遊客的口味,店鋪都改裝成為一些講究裝修和格調的chill out place。所以只是逼留了兩天便急急腳離開,前往Pokhara,進行我今次行程的主要活動- "登山健行"和"動禪",今次的目標是要到Jomsom,預計需要10天的時間才會完成。Pokhara在旅遊配套方面改善了很多,雖然發展了,但仍保持著幽靜的環境,墨西哥老友Raul就是我們七年前在 Pokhara的一間唱碟鋪認識的,後來邀請他來澳門參予演出,如今他已經娶了一個又美麗又有智慧且志同道合的澳門老婆,還在雲南築起了自己的小天地,我想what if we didn't meet at all, that would b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tory.

上山前收到了一些山上情況的消息,Poon hill那邊落雪,Annapurna Base Camp 那邊雪深及膝,MBC那邊雪到心口,路很難走,有遊客一邊起一邊哭,聽到一個又一個掃興的消息,我們開始考慮是否需要改變行程,猶疑了兩天,都是決定上山。

Trekking Day 1

我們辦好登山准許證後,便從Nayapul出發,約1小時後,到達Birethani - Annapurna Circuit Check Post,所有登山遊客必須在此檢查站登記才可上山,行了6小時,太陽落山前到達 Ghandruk,一條相對較具規模的村莊,有自己的鄉公所,鄉公所甚至設有小型直昇機平台,建有小學和中學,另一條村莊的村民都會來到這裡上學,即使每日花幾小時步行的腳骨力也沒所謂,我們入住村口第一間旅館 - Sakura Guest House,房租 300盧比(約澳門幣42圓一晚),看來再向上走多一點,景色更美,更可飽覽雪山的風光,但實在太累了,已經再沒往上走,山上都是用太陽能來燒水洗澡的,所以這晚無涼沖,只有 a bucket of hot water 熱水一桶來浸浸腳。

Trekking Day 2

由 Ghandruk 到 Tadapani,路旁開始出現有積雪,俞上得高,積雪就俞多,深啡色而又粗壯的樹幹,正好與潔白而幼細的積需形成顏色上與質地上強列的對比,一時影相影得開心過頭,相機被凍壞了。行了7小時,終於到達。由於天氣很冷,水喉水都結了冰,沒有電沒有水,更遇著房間天花漏水,睡到半夜才發現半張綿被都弄濕了,這一夜很難過。不過,在漆黑黑的夜空,密密麻麻的星星環抱著我們,近得就好像伸手就可以把星星摘下來,就算打過和吧!房租100盧比。

Trekking Day 3

原定計劃由 Tadapani行去 Ghorepani,但由於積雪都變成了硬硬的冰塊地,以致下山的路相當危險,行兩三步,就會滑倒,前面的韓國人連忙把雪抓套在鞋上,然後就大步大步的繼續往前行,而我們呢?仍在後面用著各種方法試行,蹲下逐小逐小行的試過,四腳爬爬也試過,這樣不是辦法,怕行天光還未到下一個站點,而且 this is not fun,it's dangerous,我們唔希望會受傷,所以決定折返,沿昨天上山的路返回 check post,再繞另一方向上山,七年前我們是沿這條路行的,所以較為有把握。我們速度驚人,中午就返回 Sakura Guest House,老闆都覺得很奇怪,佢話無人會這樣做的。看來我們都幾愚,唔理了,第一件事,HOT SHOWER !

Trekking Day 4

看形勢,今次應該行不到 Jomsom,大家的共識:Poon Hill算罷。從Ghandruk行了7小時,到達了一處懶理它叫甚麼名稱的地方,留宿了一晚,還有河流的聲音、伸手也不見五指的黑夜,以及無盡的星星。房租100盧比。

Trekking Day 5

這算是登山健行以來最艱苦的一天,基本上全程都是向上走,還有地圖上寫著的3,200級石板級,但我諗佢應該寫錯了,是3,200的雙倍才對。太陽開始下山,但我們仍然有2小時的路程才會到達 Ghorepani,心開始急起來,黑雲漸漸逼過來,下雨了,冰雹也下起來,上天認真f眷顧我們,給我們這大的挑戰,是日行了九小時,到達一間都係叫做 Sakura的guest house,累透了,感恩,還有hot water for shower. 房租50盧比。

老闆娘 Goma做的菜很好味,我吃的磨菇意粉就特別動人,黑色磨菇都是從森林裡採摘的,靚!Goma 的妹妹,丈夫和 6歲大的兒子都在城市工作和讀書,自己一個人留守在這麼一個大的旅館裡,又冷,歡迎著一批又一批上山的過客,現在是不是trekking的季節,等到三月吧,上山客多點,賺夠錢就會繼續把旅館未完成的部份建成。

Trekking Day 6

因為老闆娘的美味食物,所以決定多留一天,Goma超好人,這天免我們房租。我們用了一小時行上 3913米高的 Poon Hill,呼吸有點困難,今日多雲,看不清披上了白雪皚皚的喜瑪拉雅山脈-安娜普娜群峰,這裡就是我們今次健行的最高點。

Trekking Day 7

下山了,為自己登山健行劃上完美的句號,當然一定要嘆番下 Tatopani著名的温泉浴,本地人免費,遊客入場費25盧比。黃昏時間最多人,因為本地人都會來到這裡洗澡,係,沒錯,係洗澡。我們住的旅館在一個橙園内,滿地都是樹上熟,跌下來的橙,任攞任食,而通過旅館專為住客而設的石階,便可直達温泉了。

Trekking Day 8

從 Tatopani到 Tiplyang,需要行三小時,因為開了山闢了路的原故,沿途都是礦石沙塵,到了Tiplyang,竟然有吉普車可接載到 Beni,可以省到四至五個小時的腳骨力,仲可以避過有可能會患肺耫塵的危機,一小時的吉普車,沙塵滾滾滾滾,後面的趕驢人、驢仔隊伍、路旁的植物、民居、農田裏的種物,全部都是被厚厚的沙塵覆蓋著,所有東西都變成灰白色,很滄桑,很凋零,到達 Beni,從 Beni開往 Pokhara的旅遊巴在下午二時出發,不要誤點啊,車程五小時,到達Pokhara時,一樣滿身滿身塵土。